极目新闻评论员 吴双建
(资料图)
据“北京市东城法院”微信公众号8月14日报道,近日,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儿子三年未尽孝,母亲起诉儿子返还购房款的案子。该院结合在案证据,认定购房款性质为借贷,儿子应当予以返还。(据8月15日极目新闻)
庭审现场(图源:北京市东城法院)
事件的过程很复杂,但起因很常见。杨母和儿子小杨及儿媳一起居住,因为琐事两代人时常发生矛盾。后来,随着双方关系恶化,小杨和妻子搬离了房屋。2019年10月,因妻子再次与杨母发生争吵,小杨一怒之下,将杨母的微信拉黑,此后三年的时间里,小杨连一个电话都没给母亲打过,什么事都经过亲属传达。
杨母要求小杨返还370万元购房款,一个原因是彻底寒心了,抛弃了和好的幻想。另一个原因,是怕小杨真的上法院要求她搬离房屋,最后自己老无所依。所幸法院认为370万元是借款而非赠与,至少在经济上给了杨母一个保障。
俗话说,清官难断家务事,很多网友就认为,这样的儿子白养了,另有少数网友就聚焦在婆媳关系上,认为两代人不适合住一起。他们称,多半是因为杨母插手小家庭过多,导致双方关系恶化。
到底是谁的责任,因为报道并无相关细节,我们无从得知。但一个基本的常识是,不管母亲犯了什么错,作为儿子三年一个电话都不打给母亲,这真的正常吗?甚至还通过亲属之口来威胁母亲:“如果三种方式我妈都不能同意,一个月后我将上法院起诉我妈。”
两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因琐事发生争吵,多半是观念上差异造成的,谁是谁非姑且不论,但赡养母亲,是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,岂能因为有矛盾就甩得干干净净?至少,从杨母出370万元给小杨购房中,可以看到母亲的一片好心,就是希望儿子少些经济压力,生活能过得幸福。
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双方有什么矛盾就事论事即可,可以理性讨论解决方案,达不成妥协,不妨搁置争议,两代人分开住也不失为一种办法。无论如何,作为子女应该念及血脉亲情,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。不能既惦记着那370万元钱,又想着不承担任何责任,那怎么可能?
法院的判决说得很清楚,这370万元的购房款,杨母并无明确是赠与,再综合杨母没有经济保障,甚至可能被儿子赶出家门等因素,认定此款性质为借贷。
客观来说,子女与父母发生矛盾很常见,但有两个原则问题需要把握:一是不能在一气之下与父母绝交,这不仅让父母寒心,而且拒绝赡养父母也是违法的;二是,作为子女并不是说要一味对父母妥协,而是要有解决矛盾的能力,寻找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。
虽然诉诸法律是维护自己权益的正当之举,不必过度解读,但走到这一步无疑还是让人心塞,毕竟事件的起因,并不是钱的事。所以,面对法院的判决,双方不妨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,多想一想亲情,毕竟血浓于水,想一想双方和好的可能性。
毕竟,哪怕小杨将370万元返还给了杨母,但他依然在法律上有赡养老人的义务,小杨更不能以法院判决为借口,将对母亲的长期不闻不问正当化。有关基层组织也不妨多做劝和工作,调解双方矛盾,解开他们的心结才好。
(来源:极目新闻)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