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大火的电视剧《长安十二时辰》里的服装、风俗,都和现代日本的文化有相似的地方,特别是其中出现的艺伎妆,被不少的网友质疑为抄袭日本文化。
一直以来,我们的文化作品被骂抄袭也不是一天两天了,但凡情节有相似之处,往往就是铺天盖地的抄袭骂名,有的作品确实如此,这一点不可否认,但是说到这隋唐文化,那这个抄袭,我们不能认,也不可以认,因为,我们才是这一切真正的继承者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日本抄袭唐朝,这才该是真相,日本一直以来号称有盛唐遗风,而我们的文化经过千多年的演变,已经和唐时,有了不小的分别,不少的艺术作品在战乱中遗失,比如有名的《兰陵王入阵曲》,现在原曲已经不可考了,只剩下日本那边还有经过修改的版本,还有不少的文化习惯和风俗发生了改变,比如艺伎妆这类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。
所以这部电视剧像日本多于像现在的我们,那是因为日本学过来之后就再没有一星半点的改进,而我们还在继续发扬,继续薪火相传。
这些都源于当时还叫做倭国的日本派出的遣唐使。
当倭国派遣到大唐的遣唐使们抵达长安时,他们一瞬间就被这座举世无双的城市给迷住了眼睛,高高耸立的宫殿楼阁、四处叫卖的商人小贩、各种各样见所未见的东西琳琅满目,这里看看,那里问问。
长安的百姓略带鄙夷和不无自豪地看着这些土包子一样的倭人,果然是下邦小民,不识教化。
那个时候的盛唐是骄傲的,也有这个骄傲的实力,就算唐朝公开说,我不是针对谁,我是说在座的各位,都是蛮夷,周边的国家也只能心服口服地点头称是,毕竟彼此之间的文化差距确实大,而且有一个算一个,加在一起也不是大唐的对手。
这些遣唐使都是在倭国家世显赫的年轻人,但是来到长安,他们才发现,原来自己过得还不如人家长安的一个百姓,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过,原来娱乐项目可以有这么多。
不少的遣唐使公子哥干脆就不回去了,常住长安了,宁为长安小民,不做奈良豪门啊。
这些遣唐使,学得最多的,就是怎么玩。
魏晋以来,士大夫们爱好五石散,涂在身上狂奔是一大雅趣,当然,在现代看来,完全是把有毒物质往身上抹的作死行为,唐朝的时候这种行为还有不少人效仿。
生鱼片、茶汤,在当时的唐朝,都是味道不错的风味小吃。
这些风俗对于在自己家里面娇生惯养,却又没见过多少世面的遣唐使公子哥来说,那吸引力真的是无穷大,生鱼片?好吃,以后回去我们也要弄;艺伎妆,五石散?好,把这学会了以后我也来涂,告诉那些没出过远门的土包子,这是从大唐上国学过来的,不羡慕死他们;茶汤,唐刀?这个帅啊,回去以后泡个茶,弄把唐刀挂着,多气派啊。
后世日本的种种习俗,都能在这群遣唐使里面找到源流,日本的达官贵人喜好涂脂抹粉,艺伎白得吓人的敷粉妆容,生鱼片、茶汤这些都是从唐朝学过去的。
唐朝对这群公子哥倒是好生优待着,可也没安什么好心,风土人情,吃喝玩乐,随你的便,最好啊,再多带点佛经回去,把佛教发扬光大,争取啊,全员当和尚。
佛教的不事生产,对于许多帝王都是个麻烦,历史上不少的灭佛事件都是因为这一点,所以唐朝对于周边的这些国家发展佛教,那是喜闻乐见的,可是没想到倭国最后把佛教发展歪了,倭国的和尚不仅可以结婚生子,寺庙还可以家族继承,后面倭国的和尚还发展出了僧兵这么个私人武装,在后世日本的战国乱世中,俨然一支割据势力,哪里还有原来佛教的影子。
任是唐朝也没有想到还有这种操作,不过也没在意,大唐打遍天下无敌手,也没怕过谁,当年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在草原上多么风光,最后还不是沦落到在李世民的宴席上跳舞助兴的田地,何况还是汉光武帝册封为倭的一个弹丸之国呢。
正确来说,日本才是那个李逵李鬼里面的李鬼,而风格和日本相似,反倒是证明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的服化道非常考究,对盛唐风俗研究到位。
那年的长安城,物华天宝,“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。”,可惜渔阳鼙鼓之后,这样的长安,再不复见了,但我们薪火相传的文化还在继续发展,日本号称盛唐遗风,其实不过是固步不前罢了,学过去了唐朝文化千多年也没见发展出多少新意,而我们,唐风之后,还有两宋词,还有元杂剧,还有明清小说,文化始终在不断发展。
日本何来的脸自称盛唐遗风?
现在你知道文化上,是日本抄唐朝了吧?以后唐朝的电视剧里,谁再说像日本,你就直接怼过去吧。
关键词: